VOIZ 中文

歧视跨性别者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的?

歧视跨性别者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的?

庄仁杰 | 2017年3月2日

KiniTV最近播出一系列有关跨性别者的报导,反映马来西亚社会少数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虽然这世界对跨性别者渐渐接纳,但跨性别群体又是如何成为被歧视的一群?

从历史上的家庭与社会对于性别的看法,以及理性如何塑造今日世界的过程中,也许可找到一些线索。

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

按照生物性别(Sex),人类可按天生分为男女两类,以及因胚胎发育的关系所导致的“阴阳人”。但不论如何,男女始终是生物性别中的绝大多数。但除了天生的生物性别之外,性别也是是后天建构出来的(即所谓的社会性 别,Gender),家庭与社会则是建构社会性别的基础。

英文中的经济(Economics)一词,与家庭有关。Economics可追溯至拉丁文和希腊文,分别意指“家庭的财政状 况”与“家庭的经营”。因此,家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并以此来维系家庭的运作。因此, 家庭内部的经济分工,是维持家庭的重要条件,决定分工的方式主要是以生物性别作为标准。

但是性别分工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许多人认为“男耕女织”是中国社会的家庭经济常态,但实际上不是。根据中国经济史大师李伯重的研究,“男耕女织”虽然在江南地区出现得早,但是直到明清时一年二作的农业出现,“男耕女织”才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在之前男性参与织布,或者女性参与耕种,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性别角色随时代变迁

这类性别分工也凸显在政治与社会上。例如不论古今中外,家庭是主要缴税单位,并且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时的主要目标对象。例如《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进入华府并改名华安,恰好符合明清时期人们以家庭作为税收单位的制度(当时一些人选择併入大家族以逃税,并取得经济与社会保障)。

社会中的性别分工也非常明显。在新山古庙游神中,可抬神轿者皆为男性。女性在游神中则是负责其他工作,例如准备祭祀用品与管理香炉车。此外,社会也依照自己的习惯,规定男性与女性的角色与权利。例如许多父系社会规定男性必须养家糊口而女性则在家相夫教子,以及过去的民主社会排除女性的投票权等等。

虽然生物上分了男女,但实际上性别角色与内涵却不断变化。人们则是通过参与家庭与社会的日常运作,学习成为男人和女人。所以人们除了具有天生的生物性别,也从日常生活中有社会性别。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以生物性别决定人们应该学习的社会性别为何,并且这深植于我们的社会与文化之中。

个别传统接纳跨性别

因此,跨性别群体在当今社会之中无法找到他们所属的位置,进而被这社会所排斥。但是在一些传统社会中,这 些第三性别者是被其社会所接纳的。

例如印第安的一些社会,认为第三性别者(除了双性人也包括了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是具有通灵体质,进而社会地位崇高。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其他社会之中,例如印度与大溪地等一些较为传统的社会,不以生物性别来决定 社会性别者大有人在。

即使在中国,虽然同性恋不被儒家所接受,但是在历史上同性恋等并非罪恶。例如在明代,同性恋关係可见于上层社会,并且儒家士大夫也对其採取默许的态度。

现代性的不宽容起源

虽然传统社会接纳这些第三性别者,但是现代世界又如何变成不接纳他们?也许可从韦伯(Max Weber)、傅柯 (Michel Foucault)与刚过世的包曼(Zygmunt Bauman)三人的说法来理解。

韦伯指出现代社会强调理性,并且以理想型(Ideal type)作为分类标准,以作为现代社会理性管理的基础。理想型突出了某些基本与核心特征(但是不代表韦伯就否定其他的次要特征),因此放入以生物性别来分工的家庭 与社会中,男女成为了最基本的分类方式,但也抹杀了第三性别的存在空间。

傅柯在《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一书中讨论现代社会逐渐形成时,人们如何渐渐地把精神病看成“非正常”,同时运用了医学来 矫正这些“非正常人”。

到了《性史》,傅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在书中,他指出权力如何透过科学和医学,在十九世纪把原先社会所 解难的同性恋、跨性别者等列入“非正常人”的范畴中;并且认为这些是一种病,可以通过医学的方法来治疗。这种思维也获得政府的支持,以政府的力量去驱逐跨性别者。

现代社会的黑暗面——以理性与科学之名,对异己者的标签化,也以各种手段进行排挤、隔离与矫正,在纳粹德 国达致巅峰。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一事众所皆知,但除了犹太人之外,同性恋等社会中的少数弱势群体,也受到 排挤,也成为纳粹德国的受害者。

包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中指出,纳粹德国之所以能够成就大屠杀,就是因为现代性的黑暗面。现代性是“追求美丽、洁淨与秩序”,因此对于丑陋、肮髒与无序则採取敌视与消灭的态 度。当跨性别者被贴上“丑陋、肮髒与无序”的标籤时,就成了被迫害的对象。

复制西方性别的观念

从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开始,马来西亚社会也逐渐现代化,西方思想也成为主流思维与进步的象征。不论是 对于西方思想赞同者或反对者,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把西方这套性别分类的方式带入了生活之中。

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在亚洲各地建立殖民地时,西方思想也随之传入。面对这种状况,许多传统社会诉诸宗教与文化来对抗。这同时也强化了宗教与传统主流文化中(伊斯兰教、基督教与儒家)对跨性别族群的刻板印象与不道德性。

传统社会中原先的主流文化与宗教观念也借助西方科技的力量而贯彻到社会各个角落。原先各地的差异也随之被敉平,同时对于一些原有的细微差异也变得不容忍。原先还保有一定社会空间的跨性别族群,也不再被社会所容忍。

此外,接受西方思想的人们,也奉这套性别分类方式为正统。因此对于跨性别族群也不容忍,认为这些是“非正常的”,必须给予矫正。

在这情形之下,不论是接受西方思想的西化人士,又或者是强调传统文化与宗教的保守派,都对于这些跨性别族群採取不容忍的态度,两者都把他们视为是“不正常”/“堕落”的象征。

时至今日,同性恋、跨性别族群才被平反,不再被当成是一种病,而是诸多常态中的一种。可是在马来西亚,这 些跨性别者不论在政治或者社会中,都无法恢复原有属于他们的社会空间,只能躲在黑暗处,无法像其他人一样 拥有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现代社会提供给他们的选择,仍然还是要他们接受现代社会的标准,成为一个男人或女人。进入现代政治与官僚体系之中,这些跨性别者就如同纳粹德国的犹太人一样,面临各种条例上的不公,以及社会上的公然排挤。这其中不但只是不能更换身份证上的性别,也包括了享有各种社会福利与工作权益。

个人与集体价值冲突

虽然现代社会开始承认多元价值并强调必须尊重他人,但是这种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可说是二十世纪才出现与逐步受认同的产物。特别是在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之后,这种价值观才逐渐成为普世价值。因此,跨性别族群才逐渐被人看到,其权益也才受到尊重。

虽然当今社会认同个人价值,但是这恰好与强调集体的家庭与社会的性别观念相冲突。因此,今日跨性别族群追求自我的性别认同时,就受到了来自集体的家庭与社会的各种阻碍,特别是当一个社会仍然非常强调家庭与社会 的性别观念时。

因此,在这样的时空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何仍然非常重视家庭的亚太社会对于跨性别者仍然有所不宽容。即使在社会风气相对宽容的台湾,多元成家仍然引起一些人的反对。至此也不难理解,为何民风较为保守的马来西亚,仍然不容于这些跨性别者了。

要如何让跨性别群体能够获得马来西亚社会的接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从当下就可做到的,就是不带有色眼光,给予平等的机会,让每个人过着他想要的人生,不论他是否是跨性别者。但是风气日趋不容于他者的马来 西亚社会,又是否能够做到?

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单恋》是一本融汇了跨性别族群议题的小说。虽然跨性别者被社会视为不正常,甚至获得医学的背书。但是重点是这些人也是活生生的人,是我们社会的一份子。人溺己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不论是否是跨性别者,让他人也同你我一样,在这社会一起呼吸自由平等的空气吧。

KiniTV视频

跨性人报道(一):过年

跨性人报道(二):爱情

跨性人报道(三):法律与宗教

Exit mobile version